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于1958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现有在岗职工6226人。医院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水、电、天然气、汽油、柴油,2019年总能耗为11177.32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169吨标准煤。
为全面掌握用能数据,推进能源管理精益发展,2015年,医院根据《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组建由总务处处长及各专业骨干为成员的项目管理团队,通过统筹规划,在保障正常医疗秩序的前提下建成了能耗监管系统。系统共计1498个监测点位,实现了对医院全部建筑电、水、气等能耗数据的分类、分项、分户实时监测与统计。 系统建成后,医院首先建立能耗监管中心,完善配套制度及运行规程,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创新性搭建由水、电、气、统计等各专业工程师组成的能源管理平台组,将能源管理作为重点专题开展研究。建立标准化数据分析流程,能源管理平台组定期统计能耗情况,开展例会分析并形成能源资源消耗分析报告。 医院基于数据的积累,一方面通过能耗数据识别重点用能单元,分析重点设备能耗情况,论证系统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挖掘节能潜力。另一方面,联合第三方开展能源审计、评估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用能分析水平。 以2019年医院的用电数据为例,空调用电占总用电量的41%,照明用电占27%。因此,空调及照明节电是节电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空调系统主要由冷机、净化空调、多联机以及新风系统构成,冷机及多联机系统用电占比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随气候波动趋势。医院重点从冷机、多联机设备入手,通过置换高效设备,合理论证控制策略,开展专项节能改造。在照明方面,通过逐步更换节能型灯具及加强智能化控制等措施,实现节电效果。
食堂和锅炉用气是医院天然气消耗的主力,后者占总用气量的94%。全院共设有5台10t/h燃气蒸汽锅炉,以保障消毒灭菌、洗衣、制药、生活热水、冬季供暖等需求。供暖季用气量占比较大,降低供暖季用气量是节气工作的重点。在非供暖季,虽然蒸汽用量大幅降低,但蒸汽损耗率却有所提高,因此非供暖季需通过合理措施提升蒸汽的利用效率。医院依托能耗监管系统,定期开展水平衡分析,掌握各楼宇、各环节的用水规律。通过监测供水管网压力,及时发现管网异常等情况,避免水资源流失。 副院长李树强说:“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源于医院领导班子对能源资源节约的重视和全体医职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把节能减排融入医院运营的各项工作中,持之以恒推动能源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院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团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鱼骨图进行要因分析,并建立节能项目库,应用甘特图、PDCA等管理工具对节能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2015年至2019年,医院分别开展空调节能、照明节能、节气、节水等项目35个,取得明显节能效果。其中,5个项目较为典型。
空调自然冷源利用项目。在过渡季和冬季,ICU、手术室等区域仍存在供冷需求,供冷负荷与供冷季相比较小,因此冷机处于低效运行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加装板式换热器,利用户外冷空气作为自然冷源,替代原制冷机组用电供冷。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外科一病区试行,节能率49.5%。分析运行数据和总结经验后在门诊楼推广,节能率为57.9%。

冷站高效制冷项目。根据内科一病区供冷需求和现有系统的设备情况分析,发现冷站存在节能潜力,因此实施冷机优化控制及水泵变频调节改造项目,并采集运行参数,通过动负荷跟随控制,优化运行策略,项目节能率为44.1%。 照明节电项目。2013年起稳步推进LED灯具改造项目,累计更换节能灯具12025支,年平均节电约102万度。同时,通过楼宇自控系统设定照明支路运行时间表,安装照度监测设备,根据照度判定灯具开关时间和数量,节电率达7%。 节气项目。通过建设供暖节能优化系统,对锅炉房换热站实施优化控制与水泵变频调节,应用气候补偿和水泵变频调节技术,在保证医院供暖需求的前提下,随着户外温度变化灵活调节供暖量,节能率为8.25%。 此外,医院持续推进智能刷卡淋浴系统的运用,累积安装刷卡淋浴控制设备609套,通过超时自动断水,缩短淋浴时间,减少水源消耗,节水率约为50%。 2019年,医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20.66%,能源资源费用占比下降25.83%,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降耗目标。医院多个节能项目获得政府节能奖励资金,并被确定为北京市优秀节能案例。 一位一线工作人员表示,直接负责医院主要用能设备系统的运行管理,自身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要在遵守运行制度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